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 新华社 | 苏智良:从开埠到开放:上海都市化180年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07-14浏览次数:212

上海城市成长的历程,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浮沉嬗变的缩影。180年来,上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就人口而言,从23万发展到2500万;城市面积更是扩大了百倍,从一个普通的江南小城跃升为充满活力的全球城市。

释放魔力

近代上海,以商兴市,以港兴市。近代第一家官办的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航线逐渐覆盖大半个地球,向东至美国,向西过南洋经苏伊士运河直抵伦敦。纵横交错的航线,都连接到了一个点——上海。

到1864年,上海进出口货物占到全国的五成以上。上海在沿海通商城市中脱颖而出,一是基于优越的地理因素,二是源于江南地区开放、理性等传统。上海是河岸海港,地处长江入海口和中国海岸线的中点,货物运输的集散地,并背靠盛产茶叶和丝绸的长三角腹地。同时,重视教育与传统富庶的商业文化传统,涵养着追求变革与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这些因素不仅是城市近代化的基因,也是上海腾飞的动力所在。

引领潮流

晚清时期,清政府逐步开放民间私人资本投资现代工业,上海逐渐成为投资和事业发展颇具吸引力的城市。1895年至1911年,在上海新办的民族工业企业达112家,占全国总数的1/4。

一战期间,外国资本在华势力大为受挫,民族资本趁机崛起。上海出品的棉布与面粉成为中国最早输往欧洲的大宗工业品。此后,简氏兄弟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荣氏的申新纺织集团、福新面粉集团,刘鸿生企业集团等日益活跃,助推上海一举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锋城市。

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开放城市,上海深受世界潮流影响,也是民族意识最早觉醒、革命动员最为广泛的城市。孙中山从事革命40余年,曾先后27次到上海。他长期居住在莫里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从辛亥革命、筹组南京临时政府、撰写《建国方略》到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这些活动都与上海相关。

1919年,拥有众多良港和定期邮船的上海,成为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始发地。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陈毅、聂荣臻等1700人从上海出发,逐渐成长为中国革命的栋梁之材。

1920年,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老渔阳里(今南昌路100弄2号)诞生。中共中央在沪指导中国革命长达12年,上海成为东方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城市。1925年规模空前的五卅运动,蔓延到全国28个城市;上海的中共党员,从5月时的900多人增加到年底的1万多人。

江南文化的浸润、海派文化的生长使得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化中心。鲁迅的杂文、郁达夫的《沉沦》、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夏衍的《包身工》、田汉的话剧《名优之死》,以及电影《风云儿女》《大路》《渔光曲》《桃李劫》《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这些深入关切家国命运、民众疾苦之作,均诞生于上海。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一方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相继突破200万、300万两个大关。另一方面,独具特色的摩天大楼、花园洋房鳞次栉比,形成万国建筑博览会。书场、舞厅、酒店、旅馆、影戏院、照相馆、百货店、游乐场、运动场等公共娱乐业迅速增加,电影院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巴黎。

融入全球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由于特殊的国际环境,上海城市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多功能中心城市转变为制造业中心和重工业基地,由开放的外向型城市转变为服从国家建设、服务内地的工商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到1956年1月,全市的203个行业88093家企业一次性全部实行公私合营。

1958年,国务院将江苏省松江行政专署管辖的上海、嘉定、松江等10县划归上海市,市域面积从618平方公里增加到6185平方公里,为后来上海的腾飞奠定了更广阔的空间基础。

1963年,上海正式提出建成先进的工业基地和先进的科技基地的目标,开启气象、火箭、导弹、核电站、人工合成胰岛素等科研攻关,推进嘉定科学城和闵行、桃浦、彭浦、吴泾、高桥、漕河泾、安亭工业区的建设。

与之相伴,上海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台柱,“上海制造”成为这个城市的名片。上海牌手表、永久和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海鸥牌照相机、恒源祥绒线等风靡全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上海名牌约占全国的80%。此外,上海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1/2,贸易总额占全国的1/4,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6。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1995年,地铁一号线全线通车。经历20多年的奋斗,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和行驶车辆数达到世界第一。2005年,洋山深水港开工建设;2010年,上海世博会惊艳世界;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2018年,首届进博会举行;2021年,上海进出口额突破4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口岸城市。

上海的成功,在于追求卓越的雄心与勇气,在于国家支持与世界大势,在于睿智的前瞻规划,更在于千百万勤劳、智慧、理性的上海人的不懈奋斗。要而言之,上海近代以来的成功奥秘就是开放、创新、包容。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苏智良)


链接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573030698549965557&source=share&cdn=https%3A%2F%2Fregion-shanghai-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24239d556ac0a8223e000m&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5573030698549965557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594318?d=134b23b&channel=weixin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