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通讯 | 纪建勋 罗甜甜:玉文化与上海城市精神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09-11浏览次数:87

近百年来上海的考古发掘证实,上海史前文化肇端于最早的马家浜文化,其后经历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的递嬗。作为上海6000年历史的见证,玉文化承载了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是上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74年,青浦崧泽遗址马家浜文化地层中出土的一件乳白色环形玉玦,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所见上海地区最早的玉器。从马家浜、崧泽、福泉山,一直到广富林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玉文化在史前上海的传播和发展是多元族群与多种文化交融碰撞的产物,玉则成为社会构建信仰与精神认同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认为“玉有五德”,即仁、义、礼、智、信,假如这是玉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那么“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同样暗合了这一文化逻辑。

首先,礼制的玉文化滋养了上海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自古以来,玉器都是庙堂礼仪中最高等级的象征,也蕴含了儒家推崇的修身文化和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宋明两代出现了两次儒家文化的开新,玉礼器作为礼仪和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复兴。例如,始建于南宋的西林塔出土的双螭纹玉璧,作为礼器玉之代表,是宋代人复兴礼制文化的产物。1952年,青浦重固北庙村元代任氏墓葬群出土的莲鹭纹玉炉顶,其上镂雕三只鹭鸶立于连棵生长的莲花、芦草丛中。“鹭”与“路”、“莲”与“连”、“连棵”与“连科”皆谐音,寓意科举考试“一路连科”、事业顺达。这些都说明,延续数千年的玉文化始终孕育着上海独特的文化精神,形塑了今天上海人典雅的生活美学、温润如玉的君子风度与积极合作的社群意识。

其次,世俗的玉文化哺育了上海的友善与务实的商业精神。上海玉文化呈现出多面向的物态化发展格局,同时又是上海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双重发展的产物。上海史前遗址及唐宋以后出土的玉器形态与功能的不断丰富拓展,反映出玉器加工者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例如,卢湾打浦桥明嘉靖顾氏墓出土玉器69件,多为小型随身装饰品、玉器皿、摆饰玉,这表明唐宋以后上海民间的富商、文人等阶层崇尚的玉器极具实用与写实特点,传达出上海人注重现世生活与普世幸福的理想追求。

再次,宗教的玉文化表明了上海不但是东亚沿海的贸易中心,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始建于宋代的西林塔和法华塔、始建于明代的李塔等上海重要寺庙佛塔出土的大量玉器,说明玉文化不但继承了世俗审美与道德品格的象征,也成为宗教信仰的神圣载体。例如,西林塔的唐代玉象、玉罗汉和李塔的芙蓉石弥勒像等佛教用物,陆家嘴的明代大臣、书法家陆深夫妇墓出土的玉幻方原为伊斯兰教护身信物,这些不同宗教玉器的存在代表了上海对多元文明的兼收与和合,今天的上海城市精神仍然延续着这种开放胸怀。

最后,玉之精神与上海城市精神存在共同的道德品性,都强调多元和谐、诚信友善,具备突出的创新性。从兴隆洼、红山、良渚、陶寺、龙山、石家河的满天星斗,到夏商周的古城古国,玉之精神的创新与包容在中华文明的演进之路上构建起广泛的文化认同,与江南传统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一道融入上海开埠后的现代与时尚,携手开创出今天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

 (作者纪建勋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罗甜甜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链接地址:

近百年来上海的考古发掘证实,上海史前文化肇端于最早的马家浜文化,其后经历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的递嬗。作为上海6000年历史的见证,玉文化承载了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是上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74年,青浦崧泽遗址马家浜文化地层中出土的一件乳白色环形玉玦,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所见上海地区最早的玉器。从马家浜、崧泽、福泉山,一直到广富林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玉文化在史前上海的传播和发展是多元族群与多种文化交融碰撞的产物,玉则成为社会构建信仰与精神认同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认为“玉有五德”,即仁、义、礼、智、信,假如这是玉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那么“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同样暗合了这一文化逻辑。

首先,礼制的玉文化滋养了上海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自古以来,玉器都是庙堂礼仪中最高等级的象征,也蕴含了儒家推崇的修身文化和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宋明两代出现了两次儒家文化的开新,玉礼器作为礼仪和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复兴。例如,始建于南宋的西林塔出土的双螭纹玉璧,作为礼器玉之代表,是宋代人复兴礼制文化的产物。1952年,青浦重固北庙村元代任氏墓葬群出土的莲鹭纹玉炉顶,其上镂雕三只鹭鸶立于连棵生长的莲花、芦草丛中。“鹭”与“路”、“莲”与“连”、“连棵”与“连科”皆谐音,寓意科举考试“一路连科”、事业顺达。这些都说明,延续数千年的玉文化始终孕育着上海独特的文化精神,形塑了今天上海人典雅的生活美学、温润如玉的君子风度与积极合作的社群意识。

其次,世俗的玉文化哺育了上海的友善与务实的商业精神。上海玉文化呈现出多面向的物态化发展格局,同时又是上海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双重发展的产物。上海史前遗址及唐宋以后出土的玉器形态与功能的不断丰富拓展,反映出玉器加工者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例如,卢湾打浦桥明嘉靖顾氏墓出土玉器69件,多为小型随身装饰品、玉器皿、摆饰玉,这表明唐宋以后上海民间的富商、文人等阶层崇尚的玉器极具实用与写实特点,传达出上海人注重现世生活与普世幸福的理想追求。

再次,宗教的玉文化表明了上海不但是东亚沿海的贸易中心,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始建于宋代的西林塔和法华塔、始建于明代的李塔等上海重要寺庙佛塔出土的大量玉器,说明玉文化不但继承了世俗审美与道德品格的象征,也成为宗教信仰的神圣载体。例如,西林塔的唐代玉象、玉罗汉和李塔的芙蓉石弥勒像等佛教用物,陆家嘴的明代大臣、书法家陆深夫妇墓出土的玉幻方原为伊斯兰教护身信物,这些不同宗教玉器的存在代表了上海对多元文明的兼收与和合,今天的上海城市精神仍然延续着这种开放胸怀。

最后,玉之精神与上海城市精神存在共同的道德品性,都强调多元和谐、诚信友善,具备突出的创新性。从兴隆洼、红山、良渚、陶寺、龙山、石家河的满天星斗,到夏商周的古城古国,玉之精神的创新与包容在中华文明的演进之路上构建起广泛的文化认同,与江南传统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一道融入上海开埠后的现代与时尚,携手开创出今天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

 (作者纪建勋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罗甜甜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3xkVsoNgVID94hbxtlzrKw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