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观念创新——田建国在光明日报的发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8-21浏览次数:982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转型、经济转型,培养创新人才,必须突破传统的标准化教育模式,必须对涉及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大胆创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大学如果不能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展创造人才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教育本质和教育目标

  教育本质。传统观念认为,重视人的智力开发,智育第一,重智轻德。现代教育本质是德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一输,全盘皆输。教育最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人格。教育最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回答:人生当怎样度过,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也就是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只是服务社会手段。前者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学习是工具性的。如果重智轻德,忽视思想品德塑造,必然导致片面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有智商无智慧,有知识无文化,有文化无修养,有欲望无理想,有目标无信仰。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道德人格、思想品质比专业知识学习、谋生手段训练、竞争能力培养更重要。现在出问题学生大部分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将来学生到社会能不能成才,固然有能力不够的原因,但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思想品德问题。不会团结,不能与别人合作,他就是有再大本事也没用。现代社会,学生多学点知识,少学点知识,多读本书,少读本书,对其发展、成功、成才没有决定影响,但人生观发生偏差,做人理念缺失,将毁坏学生一生。

  教育目标。传统观念认为,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现代教育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以社会为本,后者是以学生个体为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只能落脚在人的个体发展上。抽象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有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存在。人的个体发展没有统一模式,没有千篇一律,没有千人一面,没有万人一格,而是充分展现了人的自由个性。一个音符无法表达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一个味道就不能成为美味,一件事物孤立存在就没有比较,不能做出评价。如果社会的人具有共性而没有个性,社会必定是单调乏味,死水一潭。生气勃勃的社会必定是个性充分发展,潜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充分调动的社会。

  教育具有人本价值。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激发学生发展潜能,这是教育的本质价值。教育是引导不是左右,教育是影响不是支配,教育是感染不是教训,教育是解放不是控制。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发掘学生天赋,发展学生强势智慧,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给学生自信,才能保证教育成功。自信使人自强,自信能得到高峰体验,自信能把潜质发挥到极致,培养人就是培养自信,摧毁人就是摧毁自信。任何188比分直播人的发展话题都要具体到个体上来。一旦具体到个体,人的发展必然是丰富多彩的,或是千差万别的。重视个体,发展个性,就是发展创造性。与众不同不一定是创造,不与众不同一定不是创造。发展个性就是发展丰富性,发展多样性,发展创造性。

  教育使命。传统观念认为,传授前人知识,现代教育使命是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社会,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受到时代质疑。仅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难以与时俱进,满腹经纶不会转化的人无法成就大事。现代教育既要给人以知识,更要给人以能力,要改变“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灌输知识越多越好”的传统观念。现代教育应当赋予学生三个层次东西:第一层次,给知识;第二层次,给方法;第三层次,给视野,最高层次。其实视野也是方法,是高层次思维方法。美国物理学家劳厄认为,方法就是所学知识忘光后剩下的东西。21世纪初,美国一批现代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少,创新能力强;知识多,创新能力差都属于正常现象。知识不是愈多愈好,而是有效有用知识愈多愈好。书本知识、课堂知识不是有效有用的,只有内化为自身能力,才是有效有用的。邓小平理论有句名言,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精,要管用的。教育究竟给了学生多少有效有用知识、管用的能力,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功能

  教育组织形式。传统观念认为,以学科课堂为基础体系,现代教育组织形式是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更加突出强调问题取向的教育方式。问题是知识学问的先导,是引发学习兴趣的关键。会学习的人才会有问题,不会学习的人没有问题。世界上历史上一切知识学问的积累,都是因为解答了问题。我们要改变学生光学不问或光学少问的习惯。标准答案教育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学问,顾名思义,既学又问。学,是吸取已有知识;问,才是研究探索知识。如何学,如何问,本身就是学问。我国教育是把有问题学生教育得没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是把没有问题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学生越是能把教师问倒越说明教育的成功。年级越高,问题越多,学生越富有创意,学生越会突发奇想。爱因斯坦曾讲过:“我没有特别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刨根问底罢了。”美国氢弹之父泰勒进实验室都要问问题,每天至少提十个问题。一个好问题比一个好答案更具价值。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创造力教学就是给人发表意见机会,提问题,撞观点,这样才能产生创新灵感火花。强调问题取向教学,关键是对这代学生正确评价。“80后”、“90后”这代学生个性之突出,信息之灵敏,求知欲之旺盛,都是我们所不及的,特别是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都比我们强得多。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认为,面对思维活跃、信息多元的大学生,教师不应当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新视角的提出者、新问题的发现者和新思维的探索者。我们要充满信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与习惯,实施研究式、参与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发现发展与教学的统一,学生既学习现有知识,也参与发掘新知识。要发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一堂能够引发许多问题的课是好课,一堂能够引发难倒教师问题的课是更好的课;常问的学生是好学生,爱问的学生是更好的学生,问题问得很刁钻、很奇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 

        教育功能。传统观念认为,培养人才,是高校根本性功能,忽视社会服务。高校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从功能本源看,应强调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终要落脚在社会服务上,这是高校功能性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更高层次的要求。高校作为创新重地,不但要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中发挥基地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在承担国家科技重大战略任务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发展创新文化中发挥表率作用。现代大学不但要在文化知识传播上有重要影响,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有重要地位影响。当前,高校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高校要凝聚力量,整合资源,相互协作,担当重任,充当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发动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先遣军”,调整就业矛盾的“蓄水池”。要着眼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要求,瞄准行业共性技术,以学科群、人才群和信息群对接产业群,实现学科和产业对接,将学科链转化为技术链,让技术链转化为产业链,集群化推进产学研合作,为“成长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储备。(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

(来源:《光明日报》2009年8月19日)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