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写学位论文、特别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少不了要在文后有“致谢”——感谢同学同门室友,感谢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等等。但承受感谢话语最多的,当数“导师”。
研究生能够毕业并获得学位,导师是第一责任人,自当要好好“感谢”导师的。感谢导师的常见说法是“感谢我的导师XX教授”“向我的导师XX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不过,最近在阅读、评阅学位论文时,发现“致谢”中也出现了这样的语句:“感谢XX导师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我首先想感谢XX导师的悉心指导”“向XX导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等等。
问题是,“XX导师”(如“王庆忠导师”“李四海导师”等)可以说吗?要想辨明这个问题,还得从“教师”“老师”“导师”的不同说起。
一般来说,“教师”是一种职业,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一般不用作称谓。不能说“王庆忠教师”,也不能简称为“王教师”。可以说“语文教师”“人民教师”“小学教师”等。
“老师”则是对教师的尊称,可以用作称谓,如“王庆忠老师”,简称为“王老师”,面称则可直接叫“老师”。也可以说“语文老师”“物理老师”“小学老师”等。因为“老师”有尊称意味,因而常用于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如当前荧屏上,某些文艺工作者或者文化人往往被称作“XX老师”。被称作“老师”的娱乐圈演艺人员更是比比皆是。某些地方,“老师”甚至有泛化为一般称谓的趋势,可以替代“师傅、先生”。“老师”泛化得过度,语义磨蚀,“尊称”的意味就渐渐淡化了。“老师”的尊称义既然淡化,就有人看上“导师”了。于是,就出现了娱乐圈和娱乐节目里,担任评委或专家或演艺指导的演艺人员被冠以“XX导师”的现象。
其实,“导师”原有两个义项。第一个义项是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中指导人学习、进修、写作论文的教师或者研究人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导师”只在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中才有,是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进修生、青年助教等学习、进修、写作论文的。并不是每一位教师或者老师都可以成为“导师”的。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导师”往往需要评选或者遴选,有入门条件,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简称“硕士生导师”“硕导”),多数高校或者研究机构要求副高及以上;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简称“博士生导师”“博导”),一般要正高;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导师称为“合作导师”,其遴选要求应该更高。这三类导师,主要任务是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进行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写作,指导对象往往是固定的,中途更换导师的现象很少见,除非特殊情况。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高校里的所谓“导师”,一般仅指这三类导师,并且主要是指指导研究生从事研究和论文写作的“第一责任人”的“导师”。如“我的导师”“王明明的导师”,这个“我”和“王明明”一般就是研究生。
为了体现高校“以本为本”的本科教育和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许多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有思政导师和学业导师之说。思政导师和学业导师主要指导本科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观以及学业等,也应是经过遴选的有一定水平的老师。指导本科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老师,一般不称“导师”,而称“指导老师”“指导教师”。
可见,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导师”,实际上是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教师。“导师”是一种身份,或一个岗位、一种职务。对研究生来说,可以说“我的导师”或者“我的导师王庆忠先生”“王明明的导师王庆忠教授”;就学科专业来说,可以说“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哲学专业导师”;就导师所在单位来说,可以说“文学院的导师”“哲学系导师”等。
“导师”的第二个义项是指在大事业、大运动中指示方向、掌握政策、建立丰功伟业的人。如“革命导师”“鲁迅先生是进步青年敬仰的导师”“袁隆平是时代青年的人生导师”“伟大导师”“成功的导师”“优秀的导师”等。特殊的学术头衔,也可以用“导师”冠之,如“易学导师”“佛学导师”“神学导师”等,这里的“导师”有“大师”的意味。显然,就第二个义项来看,没有大成就、大贡献,或者没有丰功伟业的人,不宜称作“导师”。
从搭配上看,“导师”前的修饰语,一般是导师指导的对象,如“我的导师”“小王的导师”“研究生导师”;或者指导内容,包括所属、专业、性质等,如“文学院的导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导师”“思政导师”“学业导师”“情感导师”“佛学导师”“人生导师”“革命导师”“伟大导师”“成功的导师”“合作导师”等。“导师”后的成分,一般是人名(或人名+称谓),如“我的导师王庆忠教授/先生”“博生生导师王庆忠(教授/先生)”等。
总之,从上述“导师”的两个义项来看,“导师”并不宜用作称谓。“王庆忠导师”“王导师”都是不规范的说法。
可见,研究生不宜在学位论文的“致谢”中使用“感谢XX导师”“向XX导师致以诚挚的谢意”等说法。
(本文作者:陈昌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