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上海 | 周靖昆 崔丽莹:回望疫情邻里互助 重塑生活中你我他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06-14浏览次数:100

进入6月,本市高三、高二、初三学生返校复学,其他年级学生陆续结束本学期学习,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将进入新的阶段。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上海市公益广告协调中心),共同推出“守护童心 一起向未来”未成年人心理疏导专题视频和图文指引,帮助未成年人、家长、教师调整情绪状态,增强内心力量,积极创造生活。今天推出第5期:“回望疫情邻里互助  重塑生活中你我他”。


回望疫情邻里互助

重塑生活中你我他


2022年初春刚至,新冠疫情就扑面而来,由于疫情形势严峻,整个城市的居民都封住在家中,生活方式和节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邻里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在疫情前,邻里之间很少有交集,大家相遇不相识。疫情的发生让邻里首次有了“在一起”的感觉,“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些感人的瞬间!


疫情中的邻里情

故事1 佑佑是一位12岁的男孩,由于疫情爆发,他的父母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家里长辈也无法照顾他,佑佑只能一个人在家里吃泡面上网课。当邻居听说之后,一个名为“邻居友爱,互相照应”的微信群建立起来,里面有7位“爱心投喂团”成员,每天为佑佑准备不同的食物,如炸猪排、羊排抓饭、汉堡、披萨等。在邻居悉心照护下,佑佑安然度过了40天。

故事2 “妈妈别忘了多煮一会,爷爷没有牙”,这是卢女士孩子每天的口头禅。卢女士隔壁住了一位70多岁的独居老人,由于所住单元楼实施封闭管理,老人出不去,子女也回不来,卢女士和家中两个孩子主动承担起照料老人的义务,每天负责送饭菜给老人。在卢女士的影响下,两个孩子不仅抢着给爷爷送饭,还帮妈妈策划每天的食谱。


我们在疫情中收获了什么?

远亲不如近邻。在疫情期间,“封住的是楼,封不住的是邻里情”。我们在新型邻里关系中收获了什么? 

 认识了很多新朋友

“楼上叔叔长什么样子?”“邻居阿姨从事什么职业?”疫情前未曾与邻居说过话,碰面时只是礼貌性点头微笑,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尤其普遍。疫情来了,从分享紧缺物资到一同做核酸,我们和邻居在互帮互助中积累了深厚情谊。“你需要什么?我家有”成为微信群里最温暖的挂念。新型邻里关系拓展了儿童的交往圈,“原来楼上哥哥和我读过同一所学校哎”“楼下妹妹和我都喜欢跳绳”……曾经陌生的邻居变得熟悉亲切起来。

我的邻居们都很可爱

新型邻里关系让儿童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别人。“过去楼上跳舞扰民的奶奶其实挺好的,封楼后主动做志愿者,热心帮助大家”,这是不少孩子在疫情期间的最大感触。青春期往往比较敏感,追寻独立和自主,对他人言行常带挑剔性的评价和解读。邻里接触不仅有助于消除认知偏见,而且能够促使儿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感受到来自家庭之外的关心和照顾。孩子们惊喜地发现,邻居之间虽没有血缘关系,但也可以如此温暖有爱。 

小区是我家

新型邻里关系提升了儿童的社区参与和归属感。在物资短缺之时,邻居们自发抱团取暖,组织帮困分享和团购,报名担当“大白”和“小蓝”志愿者,风里来雨里去,保障整个小区的日常消毒和物资配送。邻里之间成为相互信任、互帮互助、合作互惠的共同体,儿童不仅从中体验到了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力量,也对小区真真切切有了“家”的感觉,爱屋及乌,由“小”家到“大”家,增加了对邻里社区的认同、喜爱和归属感。


专家分析:

疫情中新型邻里关系对儿童的影响

  从社会性发展来看,儿童青少年是新型邻里关系的最大受益者。这种关系提供了一个更加友善的成长环境,有利于身心发展和人格塑造;更让儿童认识到群体合作的重要价值,打破“小我”和“私我”的认知局限。

疫情后增近邻里关系的小妙招

  1.记录温馨时刻

  拍摄或记录疫情期间邻里互助的场景,如帮忙分发物资,提醒核酸检测,照顾独居老人等,这些珍贵记录有助于重温邻里之间的温馨时刻。

  2.分享我的好邻居

  向身边的朋友和同学介绍自己的好邻居,绘画感人片刻,分享自己与邻居间发生的感动故事。也可以借此机会,给邻居写一封感谢信。

  3.主动说“Hello”

  “抬起头,说你好”,主动与邻居打招呼,一声“叔叔阿姨好”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平时记得多来往。

  4.我为小区做贡献

  报名参加小区的公益活动,和家人邻居定期筹划或组织一些惠民活动,如读书分享会、旧物跳蚤市场、小区绿化义务工等,做个有心人,关注身边邻居的需要。


作者:

周靖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崔丽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链接地址:守护童心 | 回望疫情邻里互助 重塑生活中你我他 (qq.com)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