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首批特聘研究员聘任仪式暨立德树人、师德评价与教师发展高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外宾楼会议室召开。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晓敏、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张民生、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陆晓禾、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兼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王正平教授、以及来自沪上高校、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报刊媒体等的7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第一阶段,188比分直播: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蒋传光教授主持了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首批顾问、特聘研究员仪式。副校长刘晓敏教授代表校领导致辞、并向与会的专家代表颁发聘书。他在致辞中介绍了成立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的背景和意义,肯定了中心成立以来的取得的成就,强调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开放的一流专家队伍为基础,才能不断推进师德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工作,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推动师德建设的高水平智库。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王正平教授宣读了首批顾问、特聘研究员名单。他表示,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作为全国首家师德研究与评价机构,自成立以来就受到教育伦理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首批40余位顾问、特聘研究员有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也有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上海市知名中小学校长。他对受聘的专家学者的加盟表示感谢。简短的聘任仪式以后,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张民生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陈学明教授代表获聘的专家学者发表感言。他们从长期投身教育事业的切身体验出发表明师德教育与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表示将会认真履行责任,共同努力把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的工作做好。
会议第二阶段,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教授主持高端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培养“四有”教师和广大教师应当做“四个引路人”的指示精神、如何把立德树人作为师德建设和教育改革的核心,如何从实际出发开展科学有效的师德评价、切实促进师德水平提升和专业素质发展展开深入、热烈的讨论。与会专家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王正平教授在其题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的主旨发言中认为,在当下中国大力倡导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把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渗透和融入到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要从教育方针伦理、教育政策伦理和教师管理伦理的视角,从制度管理、师德考核的硬性角度,鼓励和促进教师立德树人的主体积极性、自觉性;要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道德心理成长规律,从教育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及评价标准等具体细节方面入手,使立德树人成为春风化雨,精心实际的育人工程。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校长肖铭则通过反思现实的师德问题表明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追求的重要意义。他认为,目前中小学的师德问题,包括有偿家教、不规范教育行为、不公正对待学生、学术上的不诚信,与当下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态是分不开的,因而,教育需要真正以人为本,真正凸显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必须落实为教师的价值追求。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教授基于“德”、“才”关系的阐发提出,只有立德,才能树人;立德树人,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广大教师应当成为“立德树人”的主力军,应当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做到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把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为“立德树人”尽一份责任和力量。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书俊教授认为,教师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栽之、育之、养之、培之。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过分看重经济而忽视道德,实际上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好的道德期许。立德,要求我们把价值引领、道德培养放在第一位;树人,则要求我们正确定义人才,做到有教无类。
二、立德树人要先立师德
要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教师自己先要 “立德”。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认为,学校教育必须“以道为本”,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好人”,这决定了教育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应该拥有其他职业不能比拟的道德素养和敬业精神。他认为,在“经济人”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教师仍然要独善其身,决不能成为“经济人”。教师如果成了“经济人”,就不会安心于自己的岗位,就不会忠于职守,就会不知不觉地向自己的学生宣扬人都是生来自私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余玉花教授也认为,立德树人,必须加强德育;德育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课堂教学,而且是每一个教师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以自身的德性和人格育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郝云教授认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专业教师和德育教师割裂开来,不能把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割裂开来,不能把大德与小德割裂开来。
那么,教师所立之“德”应当是什么“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夏惠贤教授也认为,教育就是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大学教师要做到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必须提升自身的素养。他认为,大学教师的核心素养应当体现为学识的厚度、实践的广度、专业的高度、沟通的力度、人文的温度。为此,大学教师应当做到“两善”(善学习、善研究)、“两勤”(勤行动、勤思考)、“两多”(多示范、多指导)、“两有”(有耐心、有沟通)、“两能”(能赏识、能关怀)。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出发提出,师德的内涵和要求应当与时俱进。现如今,教师应该更加尊重、包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蹲下来跟学生讲话”;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健全人格,教学中把道理讲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面对信息洪水的判断力、鉴别力;应该更加注重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精神生活的价值。
师德的维系和提升,不仅要需要教师自身的修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复旦大学吴新文教授基于中国传统“师道”与“师德”的内在联系,强调当今社会要共同维系师道,特别时继承中国传统尊师重教的精神,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现代师道的内涵。他还认为,要让师德成为教师生命的内在部分和自觉追求,就要保证教师面对学生时具有足够的“自由裁量权”,同时把教师从一些不必要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保证教师的较好待遇,让教师过上一种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三、教师“立德”要融合专业素质发展
教师“立德”,不仅要明确立什么“德”的问题,而且要探索如何“立”、如何“评”的问题。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张民生教授认为,师德是一个实践问题。教师的师德是通过不同渠道或方式、在不同层面表达出来的。我们应当注重师德的底线表达,亦即不越过底线;也要思考师德的表达如何深入人心,亦即从学生心理感受的视角来看教师如何“立德”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卜玉华教授188比分直播从教师伦理形象的社会建构角度也为师德建设和师德评价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思路。她认为,传统社会中教师作为礼的化身、道的代表、德的典范具有高尚的伦理形象,却在现代难以为继,奉献的形象甚至遭受同情式的批判。因而,现代社会条件下,应当思考重建教师可敬、可学、可亲的伦理形象。
无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重建教师的伦理形象出发,教师“立德”不能与专业发展截然分离。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认为,推动师德建设,应当区别师德的义务性要求、宣示性要求和倡导性要求,要将师德要求融合于传道、授业、解惑之中。上海师范大学刘次林教授则从师德评价的角度强调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学伦理应该是师德最重要的内容。教师主要在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去宣传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展示自己的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教师主要也是通过学科教学去引领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品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报效祖国的志愿和本领。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校长厉笑影也基于其教育管理实践的思考认同师德评价与学术评价的统一。他认为,师德建设要靠校园文化和教育叙事的涵养,也要注重与专业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守底线、提标准”,使师德要求走向专业化和科学化。
(供稿: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 摄影:宣传部 作者:周治华、于涛、林雅静 编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