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作者:张志丹,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文章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年第1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增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能力。如果意识形态风险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从政治高度和战略层面重视意识形态风险,是风险应对的必要前提。当下,我们面临“两个大局”,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险涌动,其中意识形态风险既单独发生,又与各种风险交叠,出现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局面。只有清晰把握意识形态风险、扎实推进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才能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再上新台阶,以此引领和服务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意识形态风险的本质意识形态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本质上可以理解为统治思想,即占统治地位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阶级意识。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意识
  • 情感计算研究最近,由多个高校与研究机构协作完成的《情感计算白皮书》发布。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对话的全面应用使人机交互模式更加拟人化和自然化。那么,情感可以计算吗?“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ation)被认为是机器进一步拟人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心。它涉及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和技术经济与管理等多个领域,正逐步展示其强大的发展潜能。原文 :《情感计算展现强大应用潜力》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 朱敏图片 |网络在许多涉及人工智能的科幻电影里,无论机器有多智能和强大,情感始终是人类与机器最大的差别。人类相对机器引以为傲的优越性在于人类有情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令所有学者着迷的一个问题,即“算法是否能够帮助智能机器在未来拥有人类的情感?”自然而然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石就是研究情感本身,对情感进行科学识别、度量和分析。情感计算是一门科学理解人类情感的交叉性学科,其研究的核心是人的情感因何而产生,又如何被情感影响,最终是否能够通过技术有效模拟人的情感,实现人机交互,即人的情感表达能被机器理解,
  • 上海拥有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基本完整串联起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创建到诞生的全过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上海城市文化最重要的地标和最鲜明的底色,也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锻造了伟大建党精神。目前,全市已整理公布的红色文化遗产点达1020处,其中保存完好的有440处。在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上海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注重红色精神阐释红色文化遗产这一命题带有明显的事件指向、时间指向与意义指向,是特定历史时期内与特定事件相关,蕴含特殊意义的一类遗产。红色文化遗产包含了各种物质及非物质的与特定意义相关的遗产,即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中国人民走向新中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遗留的物质及非物质遗存,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过渡的历史见证物。因此,红色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是其意义明确、内涵丰富。不同于长城、故宫等建筑本体,红色文化遗产往往在建筑本体上的特色并不突出,其重要的价值在于丰富的内涵。充分的内涵与价值阐释,正是红色文化遗产得以更好保护传承的前提。连点成片发挥合力,
  • 在教育制度体系中,学制是教育制度的主体和核心内容,它是国家根据教育方针、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学习年限、入学条件等所作的规定,也规约着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关系、学校的设置原则和组织办法。历史如潮,大道如砥。2022年是我们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年份,又恰值“壬戌学制”颁行100周年。“壬戌学制”是中国近现代学制中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其“六三三”的学段设置,时至今日仍在影响着中国教育。于此特殊时间节点回望这一学制的变革演进历程,挖掘“壬戌学制”屹立百年的根由所在,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吸收改革精髓,对于推进我国学制现代化改革,多措并举夯实教育现代化制度基础,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承载着教育救国梦想的近代学制探索“壬戌学制”并非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在经历1904年“癸卯学制”的首开先河以及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的承上启下后,1922年确立了影响深远的“壬戌学制”。壬戌学制于1922 年 11月1日实施。该学制正式确立了“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由之路,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高校是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新时代,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确保听党话、跟党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和掘墓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底色,要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把解决好广大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作为首要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引导广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将个人奋斗目标与祖国命运、时代发展联系起来,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到事业追求中。要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把习近平
  • 编者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宣示了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本刊特邀沪上知名专家学者,撰写学习体会文章,供读者学习时参考。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耿步健 刘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重要的内涵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彼此依赖及“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作为生命共同体的价值主体,既要寻求为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竭力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换句话说,要寻求既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