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自2020年以来,上海老城厢的改建进入具体实施阶段,目前已告一段落;对这座现今上海主城区范围内历史最为悠久、拥有千余年市镇发展史与七个世纪建县史的江南古城的再开发,正在进行之中。对于如何把老城厢作为现代化大都市中的历史空间与历史景观去看待它的建筑遗产与地面遗存,目前有着多种方法和立场。不过笔者注意到,无论是研究者、规划设计者与开发建设者,还是当地居民、游客抑或历史城镇的发烧友,大家的一个共识就是:“上海老城厢的改建,不能把它做成一座假的苏州、甚至是假的周庄”(建筑师唐玉恩语)。近年来各地涌现不少古城古镇和历史街区,简单的效仿、雷同的风格、缺乏质感的仿古建筑,确已成为通病,在热潮渐退的当下,其负面效应也已经显现出来了。可是,困难也正在于此。虽说传统的历史城市都是在漫长岁月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物质形态,但不可否认,像上海老城厢那样既有着近千年的多层次时空堆叠,又因为近代化的历史变奏而逐渐陷入停滞与多样化经历的古城,也是为数不多的一个独特的存在。开埠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激荡的时局、战火的摧残和易变的业态所带来的产权变更与建筑改建,一次次磨蚀了城内的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城市肌理愈来愈趋向于拼贴式
  • 摘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原来188比分直播关注的是人与人(社会、国家)的关系,很少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视野,试图通过人与社会和自然间价值关系的整体构筑,构建具有生态伦理内涵的新集体主义。这种新集体主义也可称为生态集体主义。生态集体主义是集体主义的最新历史形态,是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自我革新,是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新集体主义。生态集体主义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主要体现在“两大和解”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天下大同与天人合一的万物并育思想、社会伦理与生态伦理于一体的广延共同体思想,分别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中华传统文化依据、伦理学依据。生态集体主义现已得到学界和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因为其有清晰的内涵和明确的伦理道德要求,并彰显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发展的重要时代价值。关键词生态集体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随着人类工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叠加的崭新时代,集体主义也需要适应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而发展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集体主义,即生态集体主义。”①2023年10月10
  • 编者的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上海紧紧围绕城市定位、精神品格、历史文脉,持续打响上海文化、上海旅游品牌,始终从上海最有资源、最有优势的地方出发,深耕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突出上海文旅“都市型、综合性、国际化”特点,把188比分直播都市资源转化为文旅资源,着力打造上海文旅核心竞争力,奋力推进新时代上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实践,全力助推上海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在五一小长假之际,本刊聚焦上海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就如何做好“大文旅”文章,特邀专家撰文,供读者学习参考。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也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均书写了重要的历史篇章,积淀了深厚的红色基因,形成了丰富的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是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应有之义。深化内涵挖掘,进行精准化阐释,塑造闪光点文旅融合从本质上满足的是文化需求驱动的旅游者对蕴含了独特文化价值旅游吸引物的消费,同时,也使文化类景观能够通过外部旅游者的介入实现跨
  • 1684年,热尔曼·布里斯在《巴黎的奇趣景点新指南》一书中说道,“走一趟路,人们能看到许许多多美丽的事物”。在这许许多多的美丽事物中,就有开始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彼得·伯克则在《知识社会史》中提及,1692年一份“巴黎指南”列出了不止32座读者可以随意进入的图书馆。与巴黎类似,近代的上海除了店铺林立的街市和灯红酒绿的欢场,也有出现在“旅游指南”中的图书馆。1936年中华书局版柳培潛编的《大上海指南》列出公私图书馆67处。图书馆学专家冯陈祖怡在《上海各图书馆概览》中详述图书馆81家。这些图书馆中的大多数并非以庞大的单体建筑屹立于都市,而是以分散的形式嵌入都市。有学者论及,嵌入近代上海的图书馆形成了这样一种精神上的象征:文化并不是这个娱乐之都和冒险家乐园的点缀,而是这座城市的里子。在喧闹的外表之下,上海总是为安静的知识提供容身之所。近年来,上海致力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除了上海图书馆东馆这样规模超大的文化综合体,上海还依托“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等平台,倡导将审美性、功能性、便利性、时尚性、科技性等元素融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构建。在这一背景下,上海涌现出近百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尤为必要。一是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二是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中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自豪之情;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涵盖多方面内容,如“五个认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等,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实现全面发展。新时代,民族地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以下具体的实践路径。增强教育理念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例如,在上海援疆干部和教师的帮助下,通过组织民族学生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博物馆、上海外滩金融中心、苏州历史文化纪念馆等,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整体认识与共同情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高度重视育人效果。通过“大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等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育人效果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丰富教育资源凝聚多方共识资源。民族地区普遍具有得天
  • 张志丹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一、马克思主义行,行就行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行在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行,首先我们知道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结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里的归根到底讲到了“两个行”,是报告中的一个新论断。从“一个行”到“两个行”有着重要意义,并深刻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与马克思主义“行”三者的理论内涵与逻辑关系。“两个行”是一体两面,说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其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二、尽管提倡“两个结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型,但是绝不能认为它与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等同的。  强调这一点,是由中
  • 在统编语文教科书中,中国革命文化作品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在语文课堂有效开展这类题材的阅读活动,如何让作品蕴含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对青年学生形成一种巨大感召力,让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和伟大情怀滋润学生心田,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把语文学科该有的“语文味”充分彰显出来,这是许多基础教育一线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2023年,语文名师程翔在浙江湖州上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示范课,引起听课者较大反响。有教师特意撰文推荐此课,认为这是“对革命文化作品教学如何以‘语文’的方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出了积极的示范。”笔者虽然没有去现场听课,但曾完整听过程老师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为例的在线讲座,这里结合听课者的评述谈谈我的看法。我认为,在解读这类作品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这些作品中的主角作为革命性特征体现的代表,既是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这当然是最根本的),此外,也意味着跟普通人民群众的感受是相通的,与现实生活的气息密切相关。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人物时,最重要的是从普通人的情感出发,这样才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同时也更符合作品的解读逻辑。解读人物细节防止贴标签诚如推荐此课的教师所言,程老师在上课时,无论